微生物病毒污染-豬瘟
[ 發(fā)表日期:2020-05-01 ]
微生物病毒污染-豬瘟
微生物病毒污染對一些家禽的影響很嚴重,今天元貞研究院李博士就病毒污染對豬肉供應的影響就是-豬瘟
豬瘟的歷史:
第一、非洲豬瘟簡介
非洲豬瘟1921年始發(fā)于非洲肯尼亞,是一種急性、高度接觸性、DNA病毒烈性傳染病,列為我國農業(yè)部一類動物疫病名錄。非人畜共患病,只感染家豬和野豬,不感染人。目前尚無有效疫苗。
第二、非洲豬瘟特點
發(fā)病后死亡率100%;可與鈍緣軟蜱、野豬等形成病毒生態(tài)鏈,擴散后難以根除;病毒可以在香腸等豬肉產品、泔水中長時間存活,并通過飛機、輪船、火車等交通工具遠距離傳播。
第三、傳播途徑
通常非洲豬瘟跨境傳播的途徑主要有四類:一是生豬及其產品國際貿易和走私,二是國際旅客攜帶的豬肉及其產品,三是國際運輸工具上的餐廚剩余物,四是野豬遷徙。由于我國與發(fā)生非洲豬瘟國家人員交流、貨物貿易往來頻繁;豬肉價格高于周邊國家,走私活動屢打不絕;邊境地區(qū)野豬數量和種群密度持續(xù)增加,傳入風險較高。從目前流行病學調查情況看,傳入我國的非洲豬瘟病毒屬基因Ⅱ型,與格魯吉亞、俄羅斯、波蘭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組序列同源性為99.95%左右,進一步的傳入來源,尚未定論。
官方統(tǒng)計,針對國內已查明疫源的家豬疫情,傳播途徑主要三種:生豬及其產品跨區(qū)域調運;餐廚剩余物喂豬;人員與車輛帶毒傳播。
第四:野豬微生物病毒污染死亡的調查
我國野豬疫情分析:吉林白山市死亡野豬采樣基因分析,其病毒在基因關鍵位置存在明顯差異,不同于國內家豬疫情的病毒。而且周邊地區(qū)的疫情排查、抽樣檢測與流行病學調查,均未發(fā)現(xiàn)家豬感染病例。因此,野豬疫情和家豬疫情沒有直接關系,不是由家豬感染傳給野豬。由于該疫情發(fā)現(xiàn)地處于邊境地區(qū),森林覆蓋率高、野豬活動密集,很可能是境外傳入疫情。
第五、當前我國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,主要原因如下:一是我國邊境線長,國際交流頻繁,境外疫情傳入風險持續(xù)增大。來自疫情國家的豬肉及其產品走私、旅客攜帶物、國際航班班列及其餐廚垃圾、野豬越境等均有可能從境外帶入病毒。二是非洲豬瘟具有明顯的“早期發(fā)現(xiàn)難、預防難”等特點,該病潛伏期長,生豬感染后,可能在3周內不表現(xiàn)出臨床癥狀,但病毒可在這期間由這些尚不為人知的病豬及其產品,通過市場交易、屠宰、人員工具攜帶、長途調運、接觸傳播、餐廚剩余物飼喂等多種途徑傳播病毒。三是我國居民普遍喜食熱鮮肉,大量生豬需長途調運,同時車輛的消毒和經紀人的管理不到位,會引發(fā)疫情。四是我國的生豬養(yǎng)殖中小散戶的數量還很龐大。這些散養(yǎng)戶生物安全條件差、措施保障不到位,且多有用餐廚剩余物喂豬的習慣,引發(fā)疫情的風險較高。
面對非洲豬瘟防控的嚴峻形勢,政府采取的重要措施如下:
一是進一步強化防控措施,堅決拔點、滅源、防擴散。全面開展疫情排查,第一時間掌握疫情,第一時間拔點滅源。全面實施生豬承運車輛備案制度,明確生豬收購販運單位和經紀人管理要求。嚴格查處生豬違規(guī)交易和違規(guī)跨省外調,推動變“調豬”為“調肉”。督促地方進一步明確餐廚剩余物管理部門和責任,實施全鏈條管理,不折不扣落實禁止使用餐廚剩余物飼喂生豬的要求。
二是進一步強化防堵措施,嚴防境外疫情再次傳入。會同有關部門聚焦重點環(huán)節(jié),加強對國際運輸工具、國際郵件、快件、出入境旅客攜帶物的查驗和檢疫,加大打擊走私力度。加強聯(lián)防聯(lián)控,聯(lián)合開展流行病學調查,查清傳入的風險途徑,以阻斷外疫傳入風險。
對疫情防控中的違法違規(guī)事件,采取“零容忍,必追責”的態(tài)度,嚴控疫情的惡性擴散。人民群眾要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,不攜帶無合法檢疫證明的生豬及生豬產品。相關從業(yè)者要壓實主體責任,不折不扣落實防控措施,嚴禁使用餐廚剩余物(泔水)飼喂生豬,發(fā)現(xiàn)可疑情況立即報告。
元貞研究院(www.sziipe.com)